【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日,外国语学院“探秘阿坝三江水磨,共谱民族团结新篇”三下乡实践团队赴汶川县水磨镇开展了为期四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非遗文化体验、基层调研、座谈交流、文艺联欢等形式,在行走中感悟民族文化魅力,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图】团队出发前合照
7月7日上午,实践团首先来到水磨羌城非遗文化展示区。在羌绣传习所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福美详细讲述了羌绣的发展历程以及各式图案背后的文化寓意,团队成员真切感受到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温度。

【图】非遗传承人林福美做讲解
7月7日下午,团队转赴汶川土茶基地,与土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姚师傅展开深度交流。走进茶园深处的制茶工坊,各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制茶设施整齐排列。姚师傅现场讲解了土茶从鲜叶摊晾到炭火烘焙的全过程。随后,他带领大家走进会客室,桌上陈列着融合民族元素的茶产品包装。团队成员边品茶边听姚师傅讲述土茶传承历史及其与茶马古道的联系。围绕“非遗传承与民族团结”这一主题,团队成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非遗研学+民族体验”的创新思路,希望通过青年力量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图】姚师傅做讲解
7月8日,实践团走进水磨镇政府,与民族事务管理部门负责人围绕“基层民族团结工作”展开座谈。会上,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水磨镇“党建引领+文化聚力”的治理模式,分享了在多民族聚居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的经验。随后,团队对比分析了水磨镇与邻近三江镇在民族工作中的特色做法,重点收集了两地在产业协作、政策落实等方面的成效数据,为后续调研报告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图】负责人讲解基层民族团结工作
在随后的民族文化交流座谈会上,汉藏羌各族嘉宾齐聚一堂,从“多民族家庭的家风故事”谈到“节庆文化的互鉴融合”。社区代表的发言引发了每位成员的共鸣,现场掌声不断。同学们认真记录每一条建议,深刻体会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实践。

【图】民族文化交流座谈会
7月9日上午,实践团化身“民情观察员”,在水磨镇周边村落开展民族团结满意度调研。成员们走村入户,通过问卷调查、拉家常等方式,了解大家对民族政策落实、文化活动开展、民生服务保障等方面的评价。

【图】团队成员走访调研
7月9日下午,团队在水磨镇周边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结合调研所见所闻,团队成员讲述了民族团结故事。群众与团队成员亲切交流,分享生活中民族团结的温馨趣事,朴实无华的话语间,流露出各民族心心相印、紧密相连的深厚情谊。

【图】团队成员向群众宣讲
7月10日上午,实践团召开调研成果总结会。经过四天的走访,团队梳理出水磨镇在非遗活化、基层治理、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并针对“青年参与度不足”“数字化传播薄弱”等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图】团队总结
7月10日下午,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一同欢快共舞锅庄,现场洋溢着热烈氛围,欢声笑语与悠扬歌声汇聚成一片欢乐的海洋,镜头精准捕捉并定格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动人美好瞬间。

【图】共跳锅庄
从非遗工坊到走访街村,从政府座谈到主题宣讲,为期四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们深刻理解了“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内涵。青年学子要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文化传承的守护者,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真心连接民心,让青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绽放光彩。未来,团队将推动实践成果转化,让水磨镇的民族团结故事传播得更远、更广。
文字:韩冰艳、王学彬
摄影:安琪、罗平、李墨涵
编辑:郑倩
编审:尹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