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助力师生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学术素养,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6月11日下午4时,外国语学院邀请四川师范大学张叉教授,于树人楼C402教室作题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之跨文化研究”的专题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阿坝师范学院社科联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外国语学院藏羌文化译介研究团队以及“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教学改革研究虚拟教研室共同组织开展,吸引了近100名师生踊跃参与。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与教育教研室主任唐勤泉担任讲座主持人。
讲座伊始,张叉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生动的讲解方式,引领师生们走进了莎士比亚的文学世界。他首先阐述了莎士比亚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以及其作品的深远影响,随后详细梳理了十四行诗的发展脉络。从十四行诗的起源,到它被引入英国并经过多位诗人的改造与创新,最终在莎士比亚笔下达到巅峰,张教授的讲解让师生们对十四行诗的发展历程有了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在深入探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时,张叉教授从地理文化与诗歌解读的独特维度展开分析。他指出,地理文化因素对诗歌的创作与解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解读这首诗时,必须将其置于英国特定的文化语境之中,仔细剖析文本中的意象。通过对比中英地理文化的差异,张教授生动地展现了这种差异如何影响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例如,诗中的“夏天”“太阳”“云雾”“鲜花”“狂风”等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而这些差异正是理解诗歌跨文化内涵的关键所在。
讲座中,张叉教授揭示了诗歌通过这些意象对比所歌颂的“艺术不朽”主题。他巧妙地将这一主题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立功立言”思想相联系,指出二者在追求永恒价值方面有着相通之处,体现了跨文化的共鸣。这一观点不仅让师生们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有了新的认识,也为跨文化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互动环节中,师生们积极踊跃,就跨文化文学研究的相关话题与张叉教授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张教授则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现场气氛活跃而融洽。
讲座后,外国语学院公共外语教研室主任李霞进行了总结发言。她高度评价了本次讲座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张叉教授的精彩分享为师生们提供了跨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对论文写作中“地理文化与文学文本关联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她鼓励大家在后续的研究中积极尝试此类方法论,深入挖掘更多中外文学对比的切入点,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最后,李霞老师代表全体师生向张叉教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此次讲座聚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跨文化解读,为师生们搭建了一个与学界专家深入交流的优质平台。师生们在聆听讲座的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拓宽了学术视野,更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大家纷纷表示,期待今后能有更多高质量的学术讲座走进校园,推动校园学术氛围的营造,助力外国语学院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迈向新台阶。

【图】讲座现场

【图】张叉教授与到场老师合影留念
文字:达吉阿妞
摄影:雷思宇
编辑:郑倩
编审:尹虹霓